科研项目的立项组织是项目生成的重要环节。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突出能力匹配、注重质量贡献和绩效导向的立项组织,可以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有效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创新整体效能,从而高效发挥政府资金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
01立项组织的方式类别当前,国内科研项目立项组织方式主要分为三类:
1. 后补助。即对前期研发经费投入的补贴,比如品种后补助、新产品应用后补助等,人才类项目也可以归结为后补助。这类组织方式操作相对简单,利于激发创新热情。
(资料图片)
2. 择优委托。对于一些研发目标和技术参数要求明确、技术路线清晰、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重大科技项目,以及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项目主管部门选择相关优势团队进行委托研发。实施好这类项目的核心,就是要抓好项目进度跟踪,对关键技术节点进行“里程碑”式考核,多个优势团队可采取“赛马”方式委托,进度达不到要求的随时终止,完不成任务则应有相应惩戒措施。
3. 自由竞争。主要包括基础研究自由选题申请、揭榜挂帅等形式,申报人根据项目指南自由组织队伍、设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项目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立项。
02关于更好推进立项组织的几点思考1. 建立符合项目特点和实施要求的立项组织方式。近年来,科技人员普遍陷入了年初申报项目、年中汇报进展、年底结题验收的循环怪圈,尤其对于年轻科技人员而言,本应该将更多时间精力用于创新,但周而复始的项目申报、检查、验收却耗费了大量精力。因此,可以根据项目特点和实施要求,采用不同的立项组织方式,如研发目标明确、指标清晰、优势单位确定的项目,可采取择优委托方式;成果应用成效显著的项目,则采取后补助的方式;基础研究类项目,可探索取消项目进展、结题汇报等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竞争,提高创新效率。
2. 充分发挥项目考核和绩效评价指挥棒作用。坚持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建立严格的项目验收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经济可行性、公众体验、企业应用效果、特定应用场景等评价,避免项目负责人自说自话、自我评价。建立项目执行情况诚信追溯制度,将已完成项目的执行情况作为是否立项的重要参考依据。
3. 实行对项目实施主体差异化考核。大多数项目在申报时,对申报主体的要求并不明确,很多其实不具备条件开展基础研究或技术研发推广的单位,也都参与相关项目申报,造成了无效竞争和资源浪费。故在项目申报要求中,应明确申报和实施主体的能力要求,而不是只简单对单位的申报数量等进行限制。
4. 建立科研经费占有的产出效率评价机制。科研经费占有的产出效率,是衡量科研经费投入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通常只要项目立项了,就会疏于对科研过程的管理和科研结果的评测,难以保障科研经费的产出效率,大量项目不了了之,或者仅停留在论文层面,成果根本无法转化。针对项目实施主体,建议引入科技经费投入的人均占有与产出效率评价,并应用于科研单位评价考核,切断科研经费占有的利益连接,不断完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结题信息、结题成果供全社会监督,避免经费过度集中、投入效率低下。
5. 扩大项目立项查重范围以避免重复立项。科研项目重复申报、多头申报及重复立项是导致财政经费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加强科技计划组织实施的全国衔接协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避免重复申报和重复资助。一是加强中央与地方对科研项目设置的协同统筹,系统规划,明确分工;二是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科研数据管理系统,加强对全国一盘棋的科研项目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扩大项目申报查重范围;三是压实项目申报单位对项目重复申报的管理责任,建立项目重复申报的依托单位诚信管理。
6. 构建完善的评审专家诚信体系。建立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档案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比如,可试行建立项目评审专家对项目执行全程负责制度。与此同时,完善项目评审等不端行为的调查核实、公开公示、惩戒处理等制度,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推进科研信用与其他社会领域诚信信息共享,实施联合惩戒,引导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和我们交流讨论本期内容!
感谢分享、转发、点赞!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蓝字即可查看文章
Copyright 2015-2022 华中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